“你想死啊?我看就是你挑唆的!我不管,我的女儿必须是淑女!”
都没等李凡把话说完,凯琳娜那边就炸庙了,伸出手就要去揪李凡的腰眼肉,吓的李凡一溜烟就跑了,他跑到外面给当地文化部门的人打电话,人到了,得告诉人家一声啊,要不,别说朱家清那里不好交代,杨校长那里也难以交代。
可当李凡掏出了手机,调出号码想拨过去的时候,他多了个心眼,那个地方朱家清是给过他地图上的坐标的,也给过他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,想到这里,他觉得,还不如自己先去看看,免得到时自己无缘无故的帮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站台,完了自己还不知道,这样的人李凡可是知道那那儿都有,不得不防啊。
李凡担心是个什么问题呢?这些年来,全国各地考古都有新发现,严格说起来,既是好事,也是一种无奈。从科学的角度上说,以眼下的科技水平和能力,对古代墓穴等是不宜发掘的,许多精美的古代遗物,由于突然暴露在空气中,要么失去了璀璨的颜色,要么就化为了灰烬,比如出土的古代陶俑,出土的丝绸和粮食种子等,有人说在某某地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代稻种,可惜碳化了。为什么会碳化呢?就是接触了空气后发生了氧化,只有种子里包含的碳元素遗留下来了。
面对在建设中发现的古代痕迹,当下几乎都属于抢救性发掘,不发掘,基础建设就搞不成了,要是提前知道,还可以绕道,可以避开,可往往都是在基建进行中,别说基建工程进行了大半甚至是快结束了,就是古代遗迹也被动了,不去发掘也保不住了,所以,只能是“抢救性”发掘,这样的例子几乎占了考古大半。
正是由于近年来,各地抢救性发掘涌现出了不少稀世珍宝,解开了许多古代历史之谜,也使各地的相关部门和人士对古代痕迹的发现越来越重视,可是,这一重视,就会出现泥沙俱下的事情。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门本来是个清水衙门,每年靠着拨款混混日子,突然来了一个“聪明人”,出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发现某处古代遗迹,于是,这衙门火了,先是重点保护,申请拨款,接下来是建立博物馆,搞旅游项目,修建通往遗迹的公路等等,这一圈下来,十有八九赚的盆满钵满,实际上就是发现了几块古碑,几个陶罐,顶多还有一些古代人的簪子之类的饰品,天知道那到底是啥年代的墓穴,总之,类似的事情的确发生了不少。
李凡此时想的就是这个,他担心会不会又有人虚报和扯犊子,与其被接待的人带着满山乱转悠,还不如自己先根据那个坐标去看看。也不怪李凡心里起疑,那边说的可是东周时期的墓穴,这也太离奇了。根据自己学的历史知识,东周时期还没有把统治的触角伸到岭南一带呢,这里,虽然是岭南以北,可好像也没有记录说东周某个国君把触角伸到这里啊?这能不让李凡怀疑才怪了。
这么简单的疑问,朱家清那里怎么就没有直接提出来?这就是务实科学家的秉性了,疑问,可以在会议上提出来,可以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提出来,但是,对下面报上来的信息,那是不可以随意就怀疑的,你只要张口就怀疑,那不等于否定了人家的发现吗?你都没去现场检测,怎么就可以随口说呢?但凡有科学精神的学者,一般都不会轻易的否定和怀疑任何新事物的,不经过研究和推敲,绝对不会那样表态,李凡也是一样,不过,他要悄悄的自己去看看,不能被忽悠。
给凯琳娜发了一条短信,自己开上那辆越野车就出发了,有了导航,很快就到了古墓的现场附近。李凡拿出手机上的导航地图,上面提示,还得步行600多米,也就是说,目的地是不能通车的。于是,李凡下车了,背上装着考古基本工具的背囊,看清楚了方向后慢慢的向山坡上走去。这一路上,还真是荆棘丛生,只有一条小路,到了地方一看,李凡自己的心都揪了起来,这,这哪里是……
在一处人为挖出来的洞口边上,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塑料布棚子,在棚子里,有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正躺在一个竹躺椅上打着瞌睡,旁边放着一个早就在世面上看不到的煤油炉子,炉子边上是几个塑料袋,塑料袋里放着几包快餐面,还有一瓶辣椒酱,几根火腿肠。一条黄狗趴在躺椅旁边,半闭着眼睛,似乎也在打盹,听到李凡走过来的脚步声,张开眼睛,抬起头,警惕的看着李凡。
李凡不想打搅人家的清梦,从手机里调出了朱老发过来的空中照片,核对了后确认就是这里。可这里怎么如此的荒凉呢?他弯腰扒开周围的植被,用手捻了捻当地的土壤,又往远处的山坡看去,周边其他的山坡上种植的都是时下流行的果木树,主要是适合这里其后的柑橘一类的,更远的一些山坡上则是一片茶林,他有些不理解,为什么这个山包上却是没有种植那些经济植物呢?
“小伙子,你是来旅游还是采风的?”身后传来了一个带有明显地方口音的普通话,“现在,这方圆几百米是不可以随便进来和拍照的,你看,这是县里发的通告,我就是在这值班的,你要想采风和看稀奇,去那边几座山坡,那边还有桑树呢,你可以去吃已经熟透了的桑葚,可甜了。那东西在城里可是吃不到的哟!”
李凡回过头来,看到一张满脸风霜的中年男子,黝黑的面孔,如果不是戴着一副有年头的黑框眼镜,李凡绝对会以为是当地的一个农民,边看穿着还算是流行的夹克衫,可现如今农民的穿着也很时髦了,光靠衣着是分不清谁是谁了。
那张已经有些污渍的通知书上,说得就是“此处为古迹发现现场,无关人等不得入内”这样的话语,至于是啥单位的落款,已经看不清楚了,李凡也没在意。
“哦,谢谢你的提醒,我在你这里休息一会可好?你看,我不像什么坏人。”李凡笑嘻嘻的从自己的背囊边上的挂袋上抽出一瓶饮料水,“大叔,你是本地人吗?是在县机关里工作?如果要找你们的文化局长,不知道方便不方便?”
“你是从哪里来的?为什么要找文化局长?”中年人的口气有些严肃起来,“如果是那些盗墓的叫你来玩花样,告诉他们,没门,除非从我身上踏过去。”
“什么什么?盗墓的?”李凡的眉毛凝紧了,“在这样的地方还有盗墓的?”
“你就别装了,我看到你的那种背囊就能够判断出来,你也是其中之一!”中年人表情非常严肃,“实话告诉你,别看我这里只有一个人,我这里可是设置了电子报警系统,你们只要敢胡来,用不了半小时,周围就都是我们的人!”
原来,李凡那个背囊的一侧,还插着两根接力棍,那是专门用来接驳洛阳铲用的,这种特殊的接力棍可是与普通的接力棒不一样的,不仅是用上等的合金材料制作的,而且非常轻便和坚固,并且,价格可是不便宜,不是一般人买得起的。xs74w
“哦,我是Y大学考古队的,这是我的工作证,我是接到你们省里的邀请先行过来看看的。”说着话,李凡拿出了自己的工作证,还有自己的身份证。
“如此年轻就是考古办公室的主任?你是蒙我吧?”中年人有些不信。
“那好吧,我给你们的局长打电话,看看他会怎么说,这可是你们省里相关部门给我的。”说着话,李凡掏出手机拨出了刚才没有敢拨的号码。
可李凡怎么也没有想到,那个塑料棚子里响起了电话铃声,那中年人小跑着过去接电话,“喂!你是那个?”此时,李凡站在塑料棚子外,用眼睛看着眼前这个中年人,他实在想不出来,都什么年代了,还有混的如此环境的“局长”?
“你是周局长?”李凡盯着眼前这中年人问道,“正式认识一下,我是Y大学考古办公室的李凡,这次是先行过来看看,如果你们的报告属实,那这里将是一个了不得的发现,将会改写许多历史书……,可是现在,我得先看一下。”
有了这个电话,周局长的脸上堆满了笑容,他帮李凡把背上的背囊拿了下来。
“你们这里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在此看守呢?难道说你没有手下吗?”
李凡问了一个让周局长尴尬的问题,他苦笑了一下点点头,“是的,我没有几个手下,实际上我这个局长也是个挂名,在我们这里,太落后了。”
聊天中,李凡逐步了解到了一些当地的情况,这个县主要是在山区,人口相比较起来,这里算是地广人稀了,准确说是山广人稀,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并不多,虽然不是崇山峻岭,可这里的土壤却是很难种植粮食。在过去,这里种植最多的就是红薯,其他粮食作物基本上都无法生长。这些年,经过改良后,发展了柑橘种植和山茶种植,一是这些植物比较能够抗当地土壤的强酸性,二是,现在的农业技术发展,比如,在种植树苗的时候,直接挖出直径一米的深坑,用改良后的土壤填满,这样,树苗在头两年的生长中就有一个相对优良的环境,而到了果树成熟期后,各种改良的物资也先后加入,这就等于是给植物营造了一个适合生长的小环境,而大批的种植,也或多或少的改变了当地表层的土壤,尤其是茂盛的植被经过多年的反复腐蚀和新生后,土壤的酸性就会大大的降低。
其实,这一套技法早在南宋汉人进入岭南后就有了,珠三角的那些良田基本上就是经过一代代农民逐步改良出来的,而在粤东粤北山区里,这种依靠当地人逐步改良的进度很慢,尤其是地势的问题,往往是辛苦干了几代人,一场山洪下来,啥都没有了,因此,在岭南山区,如果不是当今社会的发展,生活是很苦的。
周局长,大号周耀光,还真是本土本地人,可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学毕业生,还是本省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生,说起来也是绝品了,现如今诸多的师范学校已经不开历史专业了,想学也行,往往是挂靠在其它文科学系里的。
周耀光毕业后,回到家乡在县中学里当老师,由于酷爱历史,有事没事就给学生讲历史故事,说起来也是种瓜得瓜,他教的几个学生都考上了大学,还都是名校,在一些名校里可是有正牌的历史系的。眼下,他的几个学生就在省文物部门工作,他还是通过这些学生将这边的发现上报的,要不然,他能往哪儿报?。
那这个周耀光怎么又当上了有名无实的文化局长了?说是有名无实也不准确,文化局里还是有几个工作人员的,只不过,这说话就到了双抢的时候了,当地干部都会被县里安排布置到下面是帮助农民,这也是扶贫工作常态化的一个内容,要不然,这刚摘帽就又返贫,最后的果子可不好吃,何况,这里的干部大多数都有乡下的亲戚,这人与人之间还是有情分的。比如说,周耀光的老婆就是农村的,自己的孩子都出去上学了,可是老家的父母和弟妹也是要照顾的,所以,他也是不少干活的,要不,他咋整成个农民的样子了?正是周耀光这种对家乡人的不离不弃,对周边人善意当先的为人,在县文化局无人愿意去的时候,他被任命为局长了,当时,他已经是中学里的副校长了,论级别算是升了一级,可论对社会的贡献,你是低了好几个档次,坦白说,他所处在的机构是个几不靠的衙门。
如果说是发达地区,群众文化工作是很忙碌的,还是热门,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,有几个没去文化局里学习的?更不要说,引进推出各种文化团体,一年下来,那不要说是忙活,就是在经济效益上也不是一般机构能比的,群众文化嘛,那可是关乎老百姓茶余饭后乐呵的大事情,所以,这部门哪儿都有,都热乎。
可是在这边远的贫困县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。就是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,这里都没有啥剧团前来演出过,没场地啊,一个县城的人口不过2000多人,这样的地方,能够维持生计就是最大的工作和任务,所以,周耀光平时还真没啥事。
这样的地方,民风朴实,当一群外来的盗墓贼出现后,立即就报告了。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七四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紫色更新,第一卷_眼光(2)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