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四小说>穿越小说>大唐:我为万民太子>第23章 大旱初显
  李世民忍着心中悲痛与大臣商议国事,而李承乾知道自己的准备应该派上用场了。

  “儿臣有事要奏。”李承乾说道。

  此时大臣们都在商议战争与救灾,此时听到太子的声音不免停顿了一会儿。

  他们不觉得太子能做些什么,顶多是捐点钱吧。可是他们忘记了,钱,可以解决世间大部分的事情。

  而李承乾从来到大唐到现在,一直都在准备这件事。

  也许史书中的:“大旱,民饥,死者十七八,城郭邑居为之空虚,而存者无食,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。。”

  这一句话就是百万农民死于非命,就是百万小农家庭的破产,多年积蓄,毁于一旦。

  但是,每当灾难降临,重要的不是治愈,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。

  李承乾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希望。

  李承乾曾经学想用军队救灾,现在的情况不是军队的素养不够,而是军队的人数太少,二十四州受难,百姓多达三四百万人,七万人在如此大的面积,如此大的人口基数前又算得了什么呢?

  幸好他是唐初的太子,要是唐末的太子可就连哭都没地方哭了。

  贞观时期吏治清明,你朝廷拨下去的粮食,能够送到地方,行政效率也快,再加上李承乾与世家交好。

  基本就是世家利用自身威望组织百姓,然后朝廷赈灾就完了。

  而且因为贞观年间,十年九灾,世家的大伙也都习惯了流程,只要朝廷物资到位,就没啥大问题。

  李承乾这时候组织世家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,如果刚刚穿越一门心思想着搞垮世家,那么现在朝廷无论是决策,还是政令的颁布,以及地方的组织都是朝廷独揽,压力山大。

  李承乾对着李世民说道:“儿臣愿亲赴灾区,安抚百姓,捐粮食五百万石,出兵一万,支援灾区。”

  这时李承乾不大的声音却让朝堂之上顿时鸦雀无声。

  现在粮食可不好买啊,嘎嘎贵啊,这一看就是早有准备啊。

  不久各个大臣纷纷说道:

  “臣愿捐粮食十万石。”

  “臣愿捐粮食五十万石。”

  “臣愿捐粮食三十万石。”

  ......

  捐粮食的这些人的家族都是跟着李承乾挣到钱的,李承乾带头他们便纷纷跟从,最后群臣捐赠共六百万石粮食。

  这些粮食足够这些灾民饱饱地吃上一年了。

  可李承乾的小金库有将近九百万贯钱,在旱灾前五百万石粮食要二十五万贯钱,李承乾的这些粮食是在旱灾之前在各个地方,甚至是其他国家采购的,所以总共也就二十五万贯左右。

  长安现在的粮价都已经到三百文一石粮食了,要知道,之前一石粮食只要五十文啊,如今涨了六倍。

  李承乾终于用自己的小翅膀掀起了改变时代的风。

  前世因为旱灾原因,朝廷无力征伐吐谷浑,只能派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反击,伏允携众远遁,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。

  只能半年后才派遣六十三岁的李靖去征讨吐谷浑。

  而这一世,有了这一千多万石粮食,灾区可定。

  朝廷对吐谷浑的风向突变,决定朝廷出粮出兵,征讨吐谷浑。

  就在李世民正在纠结谁为大将的时候,李承乾又出手了。

  “启禀父皇,东宫六率愿出军六万,粮草自备。”李承乾说道。

  此言一出,朝廷议论纷纷。

  一般来说,有了自己的军队都是百般爱护,生怕折损,这请战的把这群朝臣干蒙了,但无论如何是好事。

  “准!”李世民答道。

  李世民自己就是军功上位的,知道军功的重要性,所以他知道李承乾的打算。

  他看向李承乾,他看到了曾经的自己,他看到了自己横推的一切的意气风发,看到了自己刚刚登基时的雄姿英发。

  朝会完毕,李承乾回到东宫,让马周开仓卖粮食,五十二文一石,他们算好了,五十一文是成本价,加一文利润,这个粮价在受灾前都是不贵的。

  李承乾在这之前一共收购了一千万石粮食左右,捐了五百万石,前线打仗算一百万石不得了了,要知道,六万人一年往死里吃也不过才十八万石粮食,咱给他配六万人后勤吧,再加上十二万匹马。

  就这种豪华后勤,一年也才七十二万石。打仗打的是什么,不就是后勤吗?

  古代不敢远距离大规模奔袭的重要原因就是后勤压力,对后勤要求太大了,只要战争开始,铜钱产的都没用的快,就是这么离谱。

  把京城的粮价压平后,众人开始商量对策。

  “马先生你留在京城,我前往灾区,苏将军与王军师随大军讨伐吐谷浑,可有异议?”李承乾问道。

  见众人皆没有异议李承乾接着说道:“苏将军,此战为你封侯之战,切莫只把灭到吐谷浑当作主站任务,我会在朝廷中运作的。”

  “顺便灭几个西域诸国,传播一下大唐的军威,苏将军可懂我意思?”李承乾用最小的声音说出了最狠的话。

  苏定方闻此,眼神一亮,敢问哪个将军不想打仗的呢?还跟这样的主子打仗,简直就是送战功嘛。

  西域那些国家,对于大唐将军来说就是杀鸡儆猴的鸡仔,没事就宰几个小国刷刷军功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
  要知道,现在大唐的军队已经不是前世的大唐军队了,他们的装备,他们的战马,都因为钢铁产量的提升有了质的飞跃。

  而后勤方面,前世身为历史爱好者的李承乾怎能不知道朝鲜战争呢?他曾经详读了多篇关于志愿军后勤方面的论文。

  曾经志愿军在联军的飞机轰炸下创造了一条“打不断、炸不烂”的“钢铁运输线”。而在这大唐,其中很多的理论依然可以沿用,甚至是降维打击。

  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李承乾让马周留在京城,与朝廷一同协调灾区和前线的后勤,贞观年间穷仗打腻歪了,李承乾这次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打一场富裕仗。

  灾区和前线一刻也不能耽搁,马周今晚熬夜把所有的粮食不断调往灾区,而李承乾即刻就要出发。

  临走前看了看屋子里的苏婉和小锦,抱着她们,在每人的额头上亲了一口。

  “在家照顾好自己知道吗?”李承乾说道。

  苏婉和小锦什么也没说,只是将李承乾抱紧。

  “没事的,我三四月就回来了,怎么还跟小孩子一样呢?”李承乾边说边摸着二人的头。

  于是二人松开李承乾,看他一步步远去。

  告别完二女后,李承乾又去皇宫看了长孙皇后,她的病情已经短暂的遏制住了,只是她很担心李承乾,劝他不要去灾区。

  李承乾只是紧紧握住她的手,告诉她自己不会涉险的,可能这就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吧。

  要知道,在唐代,自然灾害的发生根本上是一场浩劫、一场危机,在古代科学技术滞后、交通不便、官僚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作用下,这种危机的破坏性远甚于后世,处置不力的结果是毁灭性的。

  李承乾临走前嘱咐长孙皇后室内要多通风,不要吃荤的辛辣食物,吃点如小米粥啊,菜粥啊等等清淡的食物。

  李承乾在准备离开的时候,还去军营看了看即将赶赴前线的战士们。

  “将士们,很遗憾我不能与你们同往了,你们去边疆保卫大唐,我去关东保卫你们的亲人。”

  “几天后你们就要启程了,你们中很多人都会回不来,你们的身躯也许会倒下,但是立起来的却是一道绵延万里的西疆长城。”

  “在出征前,我送一首诗给将士们,

  《出塞》

  军歌应唱大刀环,誓灭胡奴出玉关。

  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

  李承乾吟诵完这首诗,下面的将士们用全力吼道:

  “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

  “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

  ......

  只能说这首诗太对军人们的胃口了,就算是百姓听了这首诗都想拿刀参军了。

  最后,李承乾说了一句前世的名句。

  “将士们,百姓和国家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。本太子希望从灾区回来的时候看到你们凯旋而归。”

  李承乾万事俱备后,带着剩下的一万多将士前往灾区,除了一千人还保留装备,其他人都是轻装上阵以便带更多的救灾物资。

  唐朝的与其他朝代的地方不同,他在地方是有府兵存在,有维护地方秩序的能力,然后地方设有常平仓,也就是地方有粮仓。

  而且唐朝还有义仓制度,义仓设立主要目的,是防止“年谷不登,百姓饥谨”。

  唐政府规定:“凡义仓之粟,唯荒年给粮,不得杂用。若有不熟之处,随须给贷及种子,皆申尚书省奏闻。”

  政府有双重保障,地方首先有一个大粮仓,用来平抑粮价,然后还有一个专门灾年用的粮仓用来赈灾。

  而且政府可以贷款种子给你,一般来说,地方受灾,中央都会免税好几年,所以你有政府给的种子,你是过个两三年,小日子就会恢复如初了。

  一般来说,五州之下的,都是小型受灾,地方政府跟周围的地府政府协调一下,中央免了几年的税收,再拨点粮食就行了

  五洲到十州就是中型受灾了,政府会拨粮免税,派中央政府五品高官去地方组织救灾。

  而此次的二十四州受灾,如果不是李承去的话,就是魏征去了,不仅前面的措施到位,还要组织恢复生产,大批中央有经验的官员到地方组织。

  在历史上,这场灾难最终是以出现难民,朝廷赈灾结束

  但是李承乾准备在唐朝修建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。
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
七四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:我为万民太子更新,第23章 大旱初显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