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四小说>穿越小说>大唐:我为万民太子>第31章 兴儒
  十二月,可以大雪纷飞,也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。

  李承乾与苏婉回家看望岳父岳母后,朝廷也开始了每年一次的科举考试。

  李承乾第二次来到了平康坊的青楼,说起来也是无奈,古代青楼就是人才聚集地,你没法否认,那些失意落魄的读书人就会来这里喝酒买醉。

  然后在不经意间写下流传的千古的诗句,大多数的诗句,都是从青楼传唱出来的。

  如果古代没有青楼,前世的传唱的诗句不少一半也要少三分之一。

  因为古代不是一个你有才能,你写的诗句好就能保存下来的时代。

  李承乾相信,在滔滔的历史江河里。

  无论是杜甫,李白,亦或者其他诗人,他们一定还有很多意味深刻的,深邃的,深远的诗句,但是因为战乱以及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。

  如果没有这些青楼的女子的传唱,我们不会知道柳永,不会知道他的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”

  才华,才华算个屁,天下最不缺的就是有才华的人。

  陈子昂没有才华吗?

  一首: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

  李承乾相信,他在幽州城墙上吟诵完这首诗句的时候,一定想问苍天:这个世界难道没有懂我的人吗?我太孤独了,天涯何处觅知音啊!

  最后还不是让武则天的侄子给一路贬回老家,最后在二人的授意下,当地县令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他,死在了狱中。

  后来确实也有人懂他,他是自己好友杜审言的孙子,杜甫。

  杜甫一生追寻陈子昂的脚步,追求他所说的汉魏风骨。

  可是结果呢?

  三十四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地来到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——长安城。

  前几年,他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  他自信满满,他决定他的诗才一定能在长安有一席之地。

  确实,长安城给他的,真的只有一席之地,多一张都放不下了。

  他参加科举,可是那一年是李林甫负责科举,结果来个全员落榜。

  唐玄宗问为什么,李林甫骄傲地跟李隆基说天下的人才都已经在朝堂之上了。

  美名曰:野无遗贤。

  杜甫他有才啊,他会写诗啊,他才华横溢。

  可是他就是穷困潦倒,可他就是不得赏识,可他就是连口饭差点都吃不上。

  每日栖息豪门贵族的门口,到人家府上陪笑陪酒陪写诗,可这样,依然吃不上饭,只能让妻子先回陕西老家。

  他穷到什么地步,穷到卖掉被子,只为换口米吃。

  他看着豪门的奢侈,写下: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
  他深夜,连被子都没的盖的他,在微弱的灯光下,看着自己曾经写下的诗句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”

  那是他终生的理想啊。

  他想要辅助君王,让他超越舜尧,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,天下大同。

  可如今呢?读书有个毛用啊?有才华有个毛用啊?

  谁理会他一个无权无势的诗人?

  李承心中难免悲哀,开元盛世,千古诗圣尚且如此,又何况如今的白衣书生呢?

  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,后人只知诗仙,诗圣,可哪知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机会,他们想要的就是公平,公平,还是tmd公平。

  哪怕多一点公平,让那一年的科举正常进行,没有人敢说诗圣不能治理一方,造福百姓。

  哪怕多一点公平,让商人也能登上天子堂,没人敢说诗仙没有当帝王师的才能,匡扶天下。

  就算如此不公,每当临近科举考试,天下文人依然赶考。

  每当这时,青楼便会爆满,满是文人骚客,无不谈论今年科考。

  “今年我定能高中,榜上有名。”

  “对,对我都能高中。”

  “如果能得世家赏识高中的就更有把握了,你们送文章给考官看了吗?”

  .......

  但是沉默的是大多数,那些穿衣朴素的书生,大多一人独酌,听着几人的侃侃而谈。

  他们是平民吗?其实也不是,他们是大唐的中产阶级,没有穷到吃不起饭,还能让家里一人读书,准备考取功名。

 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,他们一般在朝中没有势力,无力左右朝廷科举,如若落榜,大多就会回到故乡当一名小吏。

  或者心中有所抱负,就给长安贵人当门客幕僚。

  再狠一点的就去边关准备建功立业,王丘就是再狠一点的那种。

  唐朝科举,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,你考试前给这次的主考官写文章,如果写的得主考官的心,考上的概率更大。

  给你讲个冷笑话,韩愈写文章不行,哎,你先别着急反驳我,如果韩愈有文采,为什么科举四次才考上?

  是不是发现问题了,虽然明着说一决文字而已,但是你背景不够硬你就是考不上,唐宋八大家如此,普通人又何尝不是?

  主考官是我的舅舅,其他考官都是我亲戚,还有巧了,礼部尚书也是我族的人,你说我能不能考上?

  每年录取的名额是有限的,世家大族多录取一个,平民就少录取一个。

  但是科考成绩是否优异,又是决定官居几品,所以从此以往,平民越来越少,权贵越来越多。

  这就是唐朝的科举。

  他给了人们一条活路,但不多,因此大唐二百多年间,无数才人怀才不遇,从而“独怆然而涕下”。

  但科举制又像漆黑夜幕的飞火流星,划破黑暗,让无数人为之前赴后继。

  他比汉代察举制公平,也比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度公平,起码他给平民,读书的人留了一条活路。

  也给后世朝代促进公平留了一条活路。

  李承乾为什么要让世家子弟认识到百姓的力量,因为唯有他们认识到了百姓的力量,才知道怕,才知道不敢过分的欺压他们,才能给他们多一点点,哪怕一点点的公平。

  才能有机会让李承乾对科举下手。

  前世无数人,吐槽高考制度,却不知,如果没有高考制度,自己啥也不是,没有高考制度社会贫富差距更大。

  唯有看到不公平,才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公平。

  那所谓的不公平的高考,从是周朝就有的理想,那是儒家的“学而优则仕”。

  千年来,无数仁人志士,用自己渺小的力量,用自己的一生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死磕。

  是杜甫,是李白,是韩愈,更是温庭筠,是对无数人对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的渴望。

  他们就是想证明给统治者看,不是我不行,而是你这个科举制度不行,督促着这个制度的改变。

  两千多年来,从世代为官,到察举制,到九品中正制度,到科举,再到高考用了多久,千年!

  就为了,人心中最朴素的公平。

  李承乾也也想为了这群白衣追求公平,他已经做完第一步了,让世家在他提出科举改革的时候,反对的声音达到最小。

  李承乾前世也只靠着高考才一步步走出小山村,最后考了一个大专,学习了水利工程,熬了多年,才变成普通的工程师。

  他不如李杜才华盖世,死后也不会名垂千古,但是只有走过一遍他们的路,才知道,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多么重要。

  灯火通明,舞袖留香。

  这次的青楼没有王丘与王庄琴的狗血爱情故事,只是还有贵族子弟争相抢夺一女的盛状。

  李承乾看了看他们摇了摇头,端起一杯酒,一饮而尽,他没去平康坊上次的那个青楼,他换了一家。

  在加上他着装朴素,又独坐在角落,所以也没有人认出他。

  李承乾看着这些为了一个女子而癫狂的子弟们,他们出生便已是别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了高度。

  可转念一想,自己现在不也是吗?

  接下来就是李承乾期待的环节了,书生们哐哐赠诗给意中女子,能不能遇到如王丘一样的有才之士呢?

  尽管书生们全力作诗,但是李承乾仍然觉得不行,不断都摇头,喝酒。

  心想:哎,这届书生真是我见过质量最差的一届啊!

  可是李承乾哪知道,不是每个人都是李杜啊!他拿着那些千古绝句来与这些书生的诗句对比,固然觉得他们写的索然无味。

  但是要知道,这个时代能写诗的就已经是战胜了大部分人了。

  一个书生一直看李承乾一直摇头,觉得李承乾一定是高手。

  “我观先生一直摇头,是否心中有佳作,可否让在下一观?”

  书生对李承乾先是行了一个礼,之后笑着问道。

  李承乾看着这书生,倒是长了一副好皮囊,剑眉炯炯有神,目光清澈如一汪清泉,一身墨绿色的衣衫,应该是世家大族的子弟。

  不过今天没寻觅到良才,鼓励鼓励考生也算好的嘛。

  “先生是否科考?”李承乾问。

  “嗯,在下正是进京赶考的。”书生回答道。

  “先生姓名?”

  “郑全。”

  “在下有一诗句赠与先生。”李承乾在纸上写下题目《赠郑先生》

  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将相本无种,男儿当自强。”

  郑全看着李承乾一时说不出话来,一般诗有两种情况没办法赏析,一种是写的太差,一种是写的太好。

  李承乾这首宋代的诗句属于后者,这首诗大致说:虽然现在你还是布衣一位,但是你转身间就能登上太极殿,与皇帝商讨国事。

  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富贵种,你我应该自强不息啊!

  看了诗句许久,郑全站起身来,朝着李承乾就是行一个大礼。

  “谢先生教诲。”郑全严肃地说道。

  “先生莫要如此,你我同辈,何至如此?”李承乾说道。

  “学无前后,达者为师。”郑全回答道。

  李承乾摇了摇头,饮了一杯酒。果然是五姓七望的郑氏,说话一个套路。

  世家一般是看不起你的,但是你文采比他高,人家还是很尊重人的。

  不要把古代的这些世家子弟都当成脑子缺钙的傻缺,看个人就去挑衅,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傻样,那样的是很少的。

  看不起你的最高境界是理都懒得理你,而不是跟你吵吵,搁那找存在感。

  世家的儒学学的还是很到位的,比如说我们熟悉的颜真卿,我们都知道他的书法好,其实他的气节才是感染人的地方,说的更具体一点是颜家家训感人。

  其中就有一句“气节尊严不可失”,颜家人在安史之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,满门忠烈。

  其实这个家训颜家人也写了一份李唐宗室,但是很明显,老李家学的就不是很好。

  所以大唐政变的血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儒学的地位不高,后世儒生批评的其实也没错。

  争权夺利古来皆有,你手段高明我们没得说,你动不动就满门抄斩,你倒是贬啊,你tm别杀啊。

  唐朝后期,宦官藩镇杀文人跟杀鸡一样。

  文人地位太低,武将地位太高。

  皇帝说被软禁就被软禁,说被噶了就被噶了,真的是无君无父。

  兄弟相残更不要说,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始,二百多年来,兄弟之间,父子之间关系就没正常的。

  要么盼着彼此死,要么直接让彼此死。

  后世像明代,我们不否认政治手段有时候也很血腥,宦官也专权,但是宦官的权力是皇帝给的。

  因为明代的那群文人也不是什么好鸟,欺上瞒下,宦官杀的十个有九个屁股都不干净。不能因为一两个清官就放过八九个贪官。

  明朝更多是臣子与臣子之间权力的斗争。

  而唐朝好多皇帝权力是宦官给的,意义不一样的。因为儒学不兴,导致皇权在一段时间内都是衰落的。

  唐朝是臣子与皇帝争权力。

  所以大兴儒学很重要,你看看唐朝历代皇帝干的是人事嘛?

  武则天兴佛家,而之后历代皇帝都喜欢道家。

  历史教科书上说宗教是统治者愚民的统治手段,其实仔细想想还真不完全是。

  武则天就出家为尼过,她是真信佛教,而道教是国教,唐朝历代皇帝几乎没有不炼丹求长生的,但是结果都是很早就嗝屁了。

  时代的局限性让他们难逃自身的局限性,尽管间歇性地相信儒学,但是最终还是进入了道佛的怀抱。

  可是,儒治国,道修身,佛修心,此乃自然之礼。

  “儒家当兴。”李承乾轻轻地说道。
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
七四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:我为万民太子更新,第31章 兴儒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