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岭南冯氏,这个大唐事实上最大的割据势力,终于选择了体面的退场。
稍微了解内情的人都不禁为冯盎的敏锐感到敬佩,真的是选了个最好的时候啊。
诸多封国里最大的那一个就是冯氏的越国,面积还在一般的王国之上。
这并不奇怪,很多公国的面积其实都比王国大。
原因很简单,诸王基本上都是靠着宗室身份获封的,对大唐来说并没有多少功绩。
国公哪一个不是功绩赫赫,封国面积太小不足以表彰他们的功绩。
这也算是李世民对开国创业集团的一种照顾。
在确信冯氏体面退场之后,官场就变得热闹起来,各派系纷纷行动,试图谋取一些好处。
这种情况李世民也无法杜绝,只能默许。
只要不破坏朝廷的计划,一切都不是问题。
随后朝廷就公布了岭南建设计划,以广信成为界,将其分为两道。
分别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。
两道特设总督掌管军政大权,两位总督人选分别是岑文本和宇文节。
之后就是各级官吏的任命,这也是各派系争抢的东西。
争论了大半个月,最终妥协出了一个具体的名单。
官吏当然不能就这么直愣愣的去上任,如何接收治理岭南才是最重要的。
俚僚人可不会那么听话就接受大唐的统治,即便有冯盎这个岭南土皇帝帮忙都很难。
如果大唐没有合适的政策来稳住当地民心,必然会迎来一场大动乱。
动乱倒也不怕,怕的就是此地重新变成羁縻地。
南方用兵有多危险历史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桉。
始皇帝第一次派人攻打岭南,三十万人大败亏输,主将战死。
后来赵佗率五十万人入岭南,才彻底征服此地。
大唐军队的战斗力,和刚刚平定六国的大秦军队,哪个更强谁都不知道。
但大唐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损失,别说数十万,就算数万数千人都不愿意。
大家更想要的是和平接收,而不是一场劳民伤财的动乱。
所以就要看朝廷的诚意了。
大唐君臣的诚意毫无以为是足够的,李世民当即宣布免除岭南三年内所有的苛捐杂税。
给每一户入籍大唐的百姓分发土地、农具、良种等物。
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宣布,让天下人看到了朝廷的诚意,也让百官知道了朝廷经略岭南的决心。
任何人都不能破坏此事,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。⑦④尒説
但李世民的大动作远不止如此,趁着这个机会,他又接连宣布了几个大的革新。
第一条,终于正式宣布,彻底废除人头税。
凡大唐子民,从今年开始再不征收人头税。
这个从西周开始征收的税种,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后,终于走向了消亡。
此消息一出,长安瞬间就沸腾了,在大兴宫里都能听得到百姓高呼万岁的声音。
然后这个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向天下传播,没传到一地都能收获无数感激。
望月谈和朔月谈接连出特刊来介绍此事。
尽管内容高度重复,可是这一期特刊的销量却创造了新高。
很多不识字的人都会买一本,准备收藏或者供起来。
尽管这几年大唐没有征收过人头税,可这种不征收是以特赦的方式进行的。
也就是每逢喜事,李世民就会下旨免除人头税。
大家自然会担心,万一哪天皇帝不高兴了,会不会就不免了?
现在作为国家法令彻底取消,意义完全不一样。
大家再也不用担心此事会不会发生变化了。
什么?你说万一哪天皇帝又重新征收?
呵呵,真以为百姓就是羔羊?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。
不管怎么说吧,这条政令一出,天下百姓纷纷高呼万岁。
李世民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,已经接近神灵。
而且这条政令一出,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。
无数隐户黑户主动站出来要求入籍,四夷百姓也变着法子想入籍大唐。
可以说,仅仅是取消人头税这一个政策,就让大唐的账面上多出了至少百万人口。
第二条政令是,垦荒令。
新开垦的土地五年内不征收任何赋税,五年后征收半税,十年后正常征税。
对于这条政令很多人都表示了不解,为啥五年免税五年半税?
比如武舒就完全不理解。
陈景恪倒也没有嘲笑她脱离百姓之类的,这种问题不光她有,很多人都有。
正如普通人无法理解权贵的生活是多么的奢华,权贵也同样无法理解民间的疾苦。
上下脱离就是这个意思。
作为夫妻,他要做的不是嘲笑,而是帮助她理解这个问题:
“荒地往往很贫瘠,且杂草丛生。需要用数年的时间积蓄肥力,并铲除大部分杂草。”
“一片新开垦的土地,三年后投入和产出能持平就已经不错了。”
“五年内能略有盈余,七八年左右才能成为熟地,有些十年都不一定能养熟。”
“朝廷五年内不征税五年半税,百姓垦荒才不会赔钱,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垦荒。”
武舒恍然大悟,道:“原来如此。之前出去踏青我就在奇怪,明明有那么多荒地,为何无地的百姓不去开垦,原来问题出在这里。”
陈景恪连连摇头道:“长安的情况特殊,这里的荒地无人开垦不是百姓不愿意,而是这些地都是有主的。”
“这些地的主人非富即贵,多这一点地少这一点地都不影响他们的富贵,干脆就放在那里不管不问了。”
“但若是有人想动这里的地,他们必然会跳出来找麻烦。”
说到这里,陈景恪有些无奈的道:“你真该多去关注一下底层百姓的生活了。”
“道教就是要和百姓打交道,若你这个代理教主对下面一无所知,又如何能制定出吸引百姓的法子来。”
武舒有些羞愧的道:“我知道了,这就去了解。”
不要觉得百姓就无知不思进取,他们也有一颗向上的心。
之前只是条件不允许,现在朝廷出台了垦荒令,漫山遍野都是寻找无主荒地的百姓。
尤其是很多地少乃至无地的百姓,更是一个比一个积极。
为了争抢位置比较好的荒地,打架斗殴之事直线上升,甚至闹出了人命。
对于这种情况,朝中诸公纷纷弹冠相庆。
百姓越是积极就越说明他们的政策是对的,又是一桩善政。
将来史书上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还有其他几条政令,不过和这两条一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上元节之后,这些政令正式生效。
而前往岭南的官吏也相继出发,大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篇章。
一月末李世民突然把陈景恪叫到宫里,道:“我准备离开长安去棣州青州巡视。”
陈景恪马上就猜到了他的目的,道:“去商洲的探险队准备好了吗?”
李世民颔首道:“已经准备好了,刚好顺路为他们送行,叫你过来是想问你要不要跟着一起去。”
“我?”说实话陈景恪有那么一些心动了。
穿越到唐朝之后,他还真没去过几个地方。
最初的半年跟着孙思邈在太白山脚下打转,后来为了度牒来长安就被留在了这里。
他也想亲眼看看古代的中国大好河山。
不过想了想还是摇头道:“还是算了,我这人恋家,估计用不了几天就想回来了。”
“再说了,我要是离开三天,小兕子就能大病一场。”
当然,还有其他原因,比如张娉要求的事情还没有完成,他怎么能跑。
只是这些原因显然是不能告诉李世民的。
李世民本来就只是觉得,天天把他锁在长安也不是办法,就想趁自己出行巡视把他带上。
现在见他自己不想出去,自然也就不强求,道:“既如此那就算了。”
然后他酸熘熘的道:“小兕子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。”
陈景恪翻了个白眼,道:“您在这伤心吧,我去看看小兕子去。”
说完一熘烟就跑了。
……
二月初,李世民离开长安,顺着广通渠进入黄河,一路东去直达棣州。
这里是东海舰队的总部所在。
东海舰队的全部官兵,以及棣州、青州等地的官吏,全部齐聚一堂迎接圣架。
李世民并不喜欢这种铺张浪费,进行了严厉训斥。
不过在参观过各州的实际情况之后,又称赞他们做的好。
棣州、青州等地,因沿海土地盐碱化严重,只有靠近河水的地方才能勉强种庄稼。
后来陈景恪拿出了晒盐法,朝廷在此地开垦盐田,这一代数个州陡然而富。
没几年就成为大唐一等一的富庶之地。
有了人气,商人就蜂拥而至。
棣州最初是因盐而兴,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百花齐放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商业之城。
其繁华程度不亚于因大运河而兴盛的扬州、镇江等地。
正是因为这里富裕了,朝廷才会把东海舰队放在此地。
原因很简单,地方富裕了,水师采购各种物资的成本就更低廉。
对于吞金大户水师来说,任何一点成本上的节约,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。
三天后整个东海舰队所有的船员全部到位,船只全部起锚,但没有一艘船乱动,都在静静的等待着什么。
而在广场的中央,一群身穿海军常服的人,正激动又忐忑的看着这一切。
很快身穿衮龙袍的李世民就出现在广场上,东海舰队所有的将领全部跟在后面。
见到他出现,这群人出现了小小的骚动……毕竟这是皇帝,一个改变所有人命运的皇帝。
看着他们,李世民也同样心潮澎湃心生感动。
探索商洲(美洲)是早就制定好的计划,前几年大唐的船队一直在向北探索,脚步最远已经触及到了北冰洋。
并在那里建立了补给站。
虽然碍于命令没有人跨过那道海峡,前往传说中的商洲。
但所有人都知道,商洲近在眼前。
今天朝廷组建了一支探险队前往大陆的对面,去探索传说中的商洲。
这支舰队的规模不算大,只有五艘船六百余人。
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每一个人都可以说身怀绝技。
医生、厨子、军人、商人、工匠……甚至还有道士。
物资装备也很齐全,图书、药品、娱乐措施等等都做到了最好。
最重要的就是有罐头,比起当年欧洲大航海时期的条件,好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但即便如此,这种拓荒式的探险也是极度危险的,说九死一生不为过。
所以李世民才会亲自给他们送行,不论最终结果如何,他们的事迹都应该被所有华夏人铭记。
皇帝亲自送行,确实很鼓舞人心。
在李世民一番康慨激昂的致辞之后,所有人都士气高涨。
但只是语言激励肯定显不出朝廷的诚意,也不足以支撑这些勇士经历各种磨难。
真正好用的还是封赏:
凡是参与此次行动的,不论有没有立功,全部册封为第四等的骁骑尉。
若立下相应的功劳,就算是上柱国都不吝啬。
对于所有人来说,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能让人卖命的东西。
至少这群勇士很满意,然后踏上了远航的船只。
李世民站在岸边,目送他们离开。
东海舰队数十艘军舰为他们护航,数百门火炮齐鸣为他们送行。
随行的长孙无忌劝道:“陛下放心吧,军舰会一直护送他们到达流鬼国的。”
“后面数千里的道路上也有许多我们留下的补给点,一直到商洲海峡都不会遇到什么麻烦。”
李世民道:“我担心的就是他们到达对岸之后啊,希望那些殷商后裔不要太野蛮。”
长孙无忌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,远渡重洋去接触一群完全陌生的人,有多危险可想而知,只能祈祷他们能活着回来。
还好李世民也不是那种多愁善感的人,很快就恢复过来,然后就在军港转了起来。
李世民道:“怎么样,这个地方作为舰队基地还不错吧?”
已经升任东海舰队将军的刘仁轨恭维道:“回陛下,渤海就是天然的海港,将舰队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。”
“此地风浪较小,也是最适合新兵训练之所。”
李世民颔首道:“这就好……倭奴国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?”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七四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唐从挽救长孙皇后开始更新,0430 无题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