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熙三年(986)春,太宗为报高梁河之辱,兴兵伐辽,战事迁延,久未班师。梁国公赵普上《谏雍熙北伐》疏,力谏收兵息战。
太宗赐给手书给赵普,夸赞他忠言苦口,三次上奏,忠心可嘉。赵普上表谢恩,太宗改命赵普为山南东道节度使,爵位改封为许国公。
君子馆大战,宋军惨败,河北守边宋军相继败覆,军亡死者,前后数万人。剩下的防守兵力,“不满万计,皆无复淢志。”边地乡民,虽能聚起抵抗,也只是坚壁自固,不敢御敌。辽军接连攻破深、祁、德数州,杀官吏,虏士民,纵火大掠,把大量的人畜财富掠往辽国。
太宗下诏:“将士战败溃散者都不予追究,奖励防备抵御有功之臣,掩埋露骨,抚恤烈士,录用为国捐躯官吏的子孙为官,免除因战争带来灾害的地区三年租税。”
辽军有个习惯,就是每年秋收之后,必定派兵深入宋境,抢粮抢人抢牲畜。每年来一趟,趟趟不重样。
为补充兵源,加强边防守备,太宗遣使前往河南、山西各地诸州,征发百姓参军,每八个壮丁中抽取一人入伍参军。
京东转运使、主客郎中李惟清三次上疏谏阻:“若是,天下不耕矣。”
太宗向宰相李昉问计,李昉道:“皇上遣使到河南、河东征兵,也是迫不得已,然河南之民素习农桑,不知战事,一旦征集起来,必定会导致混乱,若因而啸聚山林作乱,朝廷还必须派兵剪除,若是如此,则河北土地既困于契丹戎马,河南百姓又作乱于民间,这就不好办了。”
太宗觉得言之有理,就采纳了李惟清、李昉的建议,只从河北征招壮丁,其余各地全都停招。
◆打黑除恶
雍熙四年(987)年七月,太宗于内客省使厅事设置三班院,负责管理三班使臣名籍、磨勘、差遣,任命崇仪副使蔚进知院事。
太宗一朝,官僚机构日益膨胀,人浮政滥,旷职废事,现象严重。地方官员贪污腐化,极度奢侈,肆意挥霍,很多地方官商勾结,一手遮天,导致民怨沸腾。
秦州(今甘肃天水)长道县,有一个名叫李益的酒场官,家财万贯,僮仆数百,为富不仁,无恶不作。酒场官类似于某国营酒厂的厂长,李益这人交通朝贵,拉拢官吏,上能通天,与地方官吏沆瀣一气。“郡守以下皆畏之”,仗着手里捏着官员的把柄,有恃无恐,为所欲为。
李益做着放高利贷的生意,“民负益息钱者数百家”,欠他高利贷的百姓多不胜数。李益非常嚣张,讨债的事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,而是交给官府帮他督促、收缴,催的比国家赋税还要急。
多行不义必自毙,总有那么一股清流,照见朗朗乾坤,清平世界。观察推官冯伉清正廉洁,不为所屈,私下收集了李益不少罪证,李益很恼火,决定给冯伉点颜色看看。
一日,冯伉骑马外出,李益指使奴仆将冯伉从马上拖下,接着就是一顿胖揍,警告他要老实点,不要不识抬举。
冯伉两次上书太宗揭发李益,神通广大的李益早就料到会有这一手,早就派人将冯伉的奏章隐匿起来。冯伉无奈,后来通过买马的使者辗转将举报信送到了太宗手上。
接到举报信后,太宗勃然大怒,责令地方官,立即逮捕李益。诏令未到,李益早从朝中得到消息,连夜逃亡,藏匿起来。
朝廷使者竟然扑了个空,赵光义更加恼怒,命令有关部门,务必限期将其抓捕归案。三个月后,终于在河内一位巨富家中,将李益抓获,押送御史台受审。
李益全部招认不悔,被判斩立决,籍没家产。“州民闻益死,皆醵钱饮酒以相庆。”
李益的儿子李士衡是进士出身,官至光禄寺丞。很显然,李益在京师的后台和联络员就是李士衡。“诏除其籍,终身不齿。”李士衡被开除公职,永不录用。
李益父子被绳之以法,那些与他们结成利益同盟的官员权贵,却照样吃香的喝辣的,毫无大碍,简直有些不可思议。
◆赵普三次拜相
端拱元年(988)正月,太宗下诏要亲耕籍田。许国公赵普上表请求觐见,辞甚恳切。太宗也动了情,对宰相李昉道:“赵普是开国元勋,是朕所尊重礼敬之人,宜从其请,让他入觐。”
赵普上朝,近前参拜,太宗对他再三慰抚,赵普感激得呜咽流涕。陈王赵元僖亦上言为赵普诉冤,称赞他是“圣朝之良臣”。
这时,百姓翟马周击登闻鼓上告,告发李昉官居宰相,在北方发生战事之时,不作边备,徒知赋诗宴乐。雍熙北伐时,太宗并未找李昉商议出兵之事,这么大的事,皇上都没跟自己商量,是没把他李昉放在心里,李昉心中郁闷,经常在家赋诗宴乐。
籍田礼毕,太宗想罢掉李昉相位,诏学士贾黄中草拟诏令。贾黄中道:“仆射,百僚师长,实宰相之任,今自工部尚书而迁是职,非黜责也。”太宗也觉得这样比较得体。于是下诏,贬李昉为右仆射。
却说,辽圣宗耶律隆绪自雍熙四年(987)年九月驾临南京,就一直坐镇于此,辽兵时常骚扰宋境。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进献应对之策,李昉援引汉、唐先例,坚持认为应委屈己方与敌修好,停止战争、休养百姓。众人一致认为此议甚好。
端拱元年(988)二月,太宗想立吕蒙正为相,担心他资历太浅,想请赵普出来压压台面,让他以赵普为表率。太宗道:“卿国之勋旧,朕所毗倚,古人耻其君不及尧、舜,卿其念哉。”下诏,进封参知政事吕蒙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给事中许国公赵普守太保兼侍中,同吕蒙正平章事。
这是赵普第三次受命拜相,赵普再次站回大宋朝廷的权利巅峰。
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。他要做的就是拿出自己杀手锏,为大宋整顿吏治,带给朝廷一股清流。上一次拜相,赵普铲除了卢多逊,这一次,赵普也不想手软,他要向一个更难对付的皇帝身边红人开刀。
◆扳倒“江湖大师”
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宠,骄恣不法,赵普早就看他不顺眼,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。
侯莫陈是三个字的复姓,他来源于鲜卑族侯莫陈部落。史载,汉高祖刘邦的异母兄弟楚王刘交的后裔有避难逃入鲜卑族中的,后与鲜卑族人通婚,逐渐被其同化,成为侯莫陈部落的成员。
北魏孝文帝时,侯莫陈肃被赐姓陈,于是族人众皆仿效,将“侯莫”去掉,改成了单姓“陈”。到了北魏末年,由侯莫陈氏改成陈姓的鲜卑人,很多又恢复了旧姓。宋以后,侯莫陈氏便很难见到,基本上全都改为单姓“陈”了。
侯莫陈利用,益州成都人,幼得变幻之术。太平兴国初,侯莫陈利用来京城卖药,靠着一点“黄白之术”的小魔术,迷惑百姓。方士丹客哄人炼丹,能以药草炼成丹药,使铅铁变为黄金,死汞变为白银,名为“黄白之术”。就靠这,侯莫陈利用逐渐有了点小有名气,成为人们口中的“江湖大师”。
高粱河之战,太宗的屁股挨了两箭,虽然已经痊愈,但是一遇到刮风下雨或者天凉了,股间时不时的还会隐隐作痛。虽经宫中御医调治,依然断不了根,发作起来,寝食难安。侯莫陈利用的小名气也给他带来了狗屎运,竟然得到太宗的召见。
一天,枢密承旨陈从信在街上遇到这位江湖郎中,听了侯莫陈利用的一番吹嘘标榜,说他医术如何如何了得,如何如何神奇,特别善治刀枪剑伤,在他的口中,普通的大力丸也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。陈从信竟然信了这位江湖游医的话,为了取悦皇上,将侯莫陈利用带到了太宗面前。
看了侯莫陈利用的小魔术,再贴上他的狗皮膏药,困扰太宗的箭伤,竟然好了很多,太宗没之前那么痛苦了。侯莫陈利用因此来了个咸鱼大翻身,“即授殿直,累迁崇仪副使。”几年时间,由一介平民被提升为郑州团练使,一时间风光无限,无人能敌。
太宗的箭伤隔三差五的还会犯,有侯莫陈利用在身边,太宗的伤痛能缓解不少。太宗离不开侯莫陈利用,就像曹操离不开华佗。三国时的奸雄曹操,头痛病一犯,就想到华佗,有一次曹操头痛得厉害,华佗说丞相的病要想根治,必须用斧子砍开头颅,取出风疾,曹操大怒,认为华佗要害他,将他打入大牢,华佗因此丧命。
方士侯莫陈利用毕竟是小人得志,这位“大师”很快就恃宠而骄,不知道天高地厚。“前后赐与甚渥,依附者颇获进用,遂横恣无复畏惮。其居处服玩皆僭乘舆,人畏之不敢言。”
“大师”的身边聚集了大批逢迎之士,希望借助他的力量,平步青云,升官、发财。他的府第、车马,统统僭越了法定的规制。朝中大臣个个敢怒不敢言,大家不是怕侯莫陈利用,而是都不敢得罪皇上,毕竟皇上的龙体康健是国之大事。
赵普是一个眼里要么就不揉沙子,要么就把沙子揉碎在眼睛里的人。上任之初,赵普就决定对这个“江湖大师”重拳出击。不过,赵普要过太宗这一关,着实有点难度。
端拱元年(988)三月,赵普派人将侯莫陈利用擅自杀人及其他一些不法之事,向太宗告发,要求将其绳之于法。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审讯,在大量的人证物证面前,侯莫陈利用无法抵赖,只能供认不讳。太宗也无语了,想要免他一死,赵普道:“陛下不杀,这是乱天下法。法不能乱,此一罪人,何足惜哉!”太宗无奈,只能下诏将侯莫陈利用除名,抄没家产,流放商州。
没过多久,太宗旧疾复发,下旨把“大师”侯莫陈利用召还回京,为自己疗伤。当初籍没他的家产,又还给他。跟法度比起来,自己的身体要紧,如果侯莫陈利用能让自己多舒服几年,赏再高的官也值得。最终还是太宗袒护了侯莫陈利用。
我胡汉三又回来了!第一回合:侯莫陈利用胜。
赵普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,然而,赵普下定决心要办成的事,九牛二虎拉不转。“这个江湖骗子,我老赵搬不倒你誓不罢休!”很快,赵普又找到了两位重要证人。
郑州榷酤窦湮,监管郑州酒水政府专营工作,知道侯莫陈利用很多不法之事,因担心报复,才缄默不语。赵普听说之后,召来窦諲询问,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,担保他不会有生命危险,窦諲这才上疏太宗,检举揭发“大师”有不臣之心。
“利用每独南向坐以接京使,犀玉带用红黄罗袋;澶州黄河清,郑州用为诗题试举人,利用判试官状,言甚不逊。”侯莫陈利用居然敢于僭越皇室用度,每次接见京官,都是坐北朝南;所用之物,都是皇上规格,他身上的犀玉带子用的也是红黄罗袋装饰;澶州地区黄河曾由浑变清,古人云“黄河清,圣人出”,“大师”就利用这件事,在郑州的科举中以“黄河清”为题考举子,等于自比“圣人”;他在书写判词时,文字也多有不敬等等。
负责查抄侯莫陈利用家产的京西转运使宋沆,得到了数张写有大不敬之语的纸片,在赵普的支持下,宋沆将侯莫陈利用的诸多“言甚不逊”言辞,一一向太宗作了汇报。
种种罪证累加在一起,太宗也无语了。但是,太宗还是不想让这位“江湖大师”死。
赵普道:“侯莫陈利用这人,罪大恶极,处罚太轻,不能堵住天下百姓悠悠之口,不能满足天下人的期望。”
太宗明白赵普的意思,作为天子,他知道侯莫陈利用这样的人,杀不足惜,然而和自己伤痛比起来,他又觉得应该留他一条命。
太宗道:“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?”朕作为万乘之主,难道还不能庇护一个人吗?
赵普道:“这个国家巨蠹,犯有死罪十几条,实属十恶不赦,天不藏奸,国法难容!必须将其绳之以法!”
太宗也没了道理,“令中使脔杀之。”只好命人将侯莫陈利用在商州赐死。
诏令下达之后,太宗又反悔了,派人快马加鞭传令赦免。传诏使者飞马前往商州,途中,马在泥泞当中跌倒,使者走出泥泞换马继续前行,到达商州时,侯莫陈利用已经被前使斩杀于闹市之中。
朝野上下、百姓听闻这一消息,无不拍手称快。第二回合:赵普全胜。
赵普整顿吏治,扳倒这位“江湖大师”,接下来又将依附“大师”的奸佞之臣,统统贬官。
◆陈廷山谋反
陈廷山最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,是在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时。
开宝二年(969)年二月,太祖派曹彬、党进率部进攻北汉,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,赵匡胤亲征督战。
北汉皇帝刘继元一面令杨业、冯进珂带兵扼守团柏谷,一面遣使向辽国求援。
两军相峙,杨业派牙队指挥使陈廷山率领三百人侦察宋军敌情,陈廷山一头撞上了大宋先锋李继勋的大军。
好汉不吃眼前亏,在这决定生死的一刻,陈廷山阵前倒戈,带领三百弟兄向李继勋投降了。仗还没打,一部分人就投降了,杨业和冯进珂担心寡不敌众,只得退回太原。宋军很快夺取汾河桥,直抵晋阳城下。
降将陈廷山投到大宋之后,参与了宋军与北汉及辽国的多次战役,被封为济州刺史。
太平兴国五年(980),辽军围攻瓦桥关。太宗命济州刺史陈廷山率军支援定州,莱州刺史杨重进等刺史率军支援关南、镇州,在瓦桥关以南三地增加兵力。
大宋雍熙北伐,陈廷山作为一个指挥官,在涿州会战中,没有按期到达。按照军法应当斩首,太宗给了降职处分,贬为冀州驻军主管,随后即因被人控告纵容部下烧毁民宅,又被贬为平戎军知军(治所在今河北文安县新镇)。这意味着陈廷山投宋之后,在官场上走一圈又回到了原点。
陈廷山的平戎军治所在霸州南,两地驻军唇齿相依。
霸州都部署石曦,并州太原人,沙陀人后裔,武将出身,打小才思敏捷、机智过人。石曦的来头不小,父亲是后晋韩王石敬晖,石敬晖是后晋皇帝石敬瑭的从弟,石曦就是石敬瑭的亲侄子。
后周恭帝柴宗训封石曦为副左骁卫大将军,让他率使团出使高丽国,没等石曦返回中土,后周已经变天了,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,建立大宋王朝。建隆三年(962),赵匡胤命石曦再次出使高丽,被任命为迁左骁卫大将军,护秦州屯兵。
开宝二年(969)被任命为雄州知州,兼任潭州钤辖。开宝八年(975),会同李继隆率兵攻打袁州南唐军,平梅山、板仓诸洞蛮寇,俘馘数千人。
石曦跟着太祖、太宗,南征北战,东挡西杀,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。太平兴国中期,石曦历任右神武、右羽林大将军。雍熙四年(987),改知霸州兼都部署。
《宋太宗实录》载,平戎军知军陈廷山感觉自己混了这么多年,越混官越小,心中非常失落,居然派亲信向辽国写投降书,请辽出兵,自己所部愿为内应,带领平戎军叛逃辽国。
陈廷山这人看来脑后是生有反骨的无耻之徒,反反复复地背信弃义,叛国投敌。
辽方答复并约定时间,然而陈廷山却没那么好运了,这回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,阴差阳错,送书人把回信误送到霸州知州石曦的手中。
石曦看到契丹的信件,觉得此事非同小可,与都监侯延济定计,摆下鸿门宴,请陈廷山到霸州喝酒饮宴。陈廷山一到,埋伏的刀斧手一举将陈廷山等人全部拿下。打上木笼囚车,石曦派人将平戎军知军陈廷山押送开封,请求朝廷发落。
端拱元年(988)六月初一,陈廷山以谋反罪被处以死刑。
石曦因功加领霸州团练使、兼任镇州知州。
◆大宋铁骑静塞军
岐沟关、君子馆两次大战,大宋丧师数万,国力穷沮,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。
痛定思痛,太宗觉得宋军之所以屡战屡败,原因就出在宋军基本上全是步兵,缺少能打硬仗、狠仗的铁血骑兵。
马匹历来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,马匹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,唐朝牧马监蓄马将近七十万匹。
失去燕云十六州后,大宋无法通过北方贸易、走私获得蒙古高原的战马,西北党项的崛起,让宋朝从西北获取战马的途经也给切断了,大宋的战马最多的时候也不足二十万匹,实力跟汉唐相比,不可同日而语。
中原缺马,无法组建大规模骑兵军团,在与大辽、党项的对抗中,步兵根本沾不到什么便宜,因此屡屡失利,不败则已,一败就是大败。
数次北伐,宋军共得马四万匹,太宗觉得,是时候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骑兵了。
易州紧邻涿州、幽州,是中原门户,这里的百姓常年和契丹等游牧民族打交道,历来民风彪悍,精于骑射。一寸山河一寸血,听到外敌入侵,男女老幼都能挽弓搭箭,全民皆兵。
大宋的这支骑兵,人员全部来自易州,所有成员都能开二百斤的硬弓,精挑细选,聚齐三千人。一人配五匹战马,马匹都是清一色的良驹。从军士到战马全部披重甲,兵器除了弓箭外,全部配钩连长枪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这是大宋历史上最强的一支骑兵部队,在缺马的宋朝,已经达到了顶配,太宗为这支铁骑取名“静塞军”。
静塞静塞,有了它,边塞就安静了,“静塞军”这个名字,不是太宗始创。大唐开元十九年(731),最先在蓟州城内置静塞军,大历六年(771),又在轮台(今新疆米泉县)置静塞军。
这支大宋的超级武力,也是太宗的秘密武器,他要为这支铁骑配备一名同样铁血的将军。在大宋诸多的战将当中,就有那么一位敢打硬仗,能打胜仗,头脑冷静,心思缜密,常胜不败的虎将,他就是大宋的国舅爷——李继隆。
接到任命的这一天,李继隆这位铁血汉子,失声痛哭……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大宋太需要这样一支骑兵军团了,他已经等得太久,太久,太久了……!
中国历史上,有五大装备精良,作战勇猛,并称于世的铁骑:辽国的铁林军、西夏的铁鹞子、女真的铁浮屠、蒙古重甲铁骑,还有一个就是:大宋的静塞军。
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!真正的英雄,就应该直面惨淡的人生。
燕山横蓟北,狐塞接云中。勿使长城上,惟留汉将功。
网页版章节内容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
请退出转码页面,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。
七四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宋那些年更新,第一百零二章 宦海沉浮免费阅读。https://www.xs74w.com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